close
理想國是柏拉圖的重要著作,其內容呈現跟東方的論語類似,採用蘇格拉底為主角用對話方式表達意念,這篇短文節錄理想國中蘇格拉底跟Glaucon之間的對話。短短的序文間即清楚表達柏拉圖對於知識跟意見的區別─固定vs變動。在對話中內容可以知道知識的層級遠大於意見,而意見又勝於無知,因為柏拉圖定義知識必須具備兩個條件:絕對正確以客觀真實,”絕對客觀正確”想當然爾必不可懷疑,相對之下來自於感官的知覺可能出現錯誤。
對話中蘇格拉底告訴Glaucon哲學家即是lover,是個愛真理(truth)的人,而不是只是普普好奇心驅使去喜愛表層的東西,這裡蘇氏舉了一些只喜歡美好的事物表面(聲色的愛好者或是藝術的愛好者,佔大多數群體的比例)而不是真正喜歡美的本身(很少人能夠理解到這層面,哲學家思想層級)的反例。正義與非正義,美與醜、這些簡單的二分法,雖然各自是獨立,但其還有些相關,同時伴隨著出現,或是在不同角度下立場可以互換,這些就是意見所呈現的非絕對性;進一步的,蘇氏用清醒跟夢中來比喻對於美的認知,一個人無論是睡著還是醒著,把相似的東西當成了事物本身,等於在夢中,相反的認識美本身,能分別美本身,又不把美本身與含有美的許多個別東西混淆,這樣的人,是清醒的。清醒的這類人具有”知識”;睡夢中(隱喻)的僅僅只有”意見”,優劣立見。
意見雖不如知識,但還是勝於無知。”有”代表完全的存在,即等於知識,有的相反即是”無”,完全的不存在,那麼此時我們可以想到介於這兩者絕對定義之下為何???即便是只有一點點,那不可能是無(空),但稱之為有似乎也太勉強些,於是柏拉圖表示意見就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東西,其狀態可說是若有似無,存在與非存在間飄移,剛好跟前面第二段意見的特性:一體多面相互呼應。
對話中蘇格拉底告訴Glaucon哲學家即是lover,是個愛真理(truth)的人,而不是只是普普好奇心驅使去喜愛表層的東西,這裡蘇氏舉了一些只喜歡美好的事物表面(聲色的愛好者或是藝術的愛好者,佔大多數群體的比例)而不是真正喜歡美的本身(很少人能夠理解到這層面,哲學家思想層級)的反例。正義與非正義,美與醜、這些簡單的二分法,雖然各自是獨立,但其還有些相關,同時伴隨著出現,或是在不同角度下立場可以互換,這些就是意見所呈現的非絕對性;進一步的,蘇氏用清醒跟夢中來比喻對於美的認知,一個人無論是睡著還是醒著,把相似的東西當成了事物本身,等於在夢中,相反的認識美本身,能分別美本身,又不把美本身與含有美的許多個別東西混淆,這樣的人,是清醒的。清醒的這類人具有”知識”;睡夢中(隱喻)的僅僅只有”意見”,優劣立見。
意見雖不如知識,但還是勝於無知。”有”代表完全的存在,即等於知識,有的相反即是”無”,完全的不存在,那麼此時我們可以想到介於這兩者絕對定義之下為何???即便是只有一點點,那不可能是無(空),但稱之為有似乎也太勉強些,於是柏拉圖表示意見就是介於兩者之間的東西,其狀態可說是若有似無,存在與非存在間飄移,剛好跟前面第二段意見的特性:一體多面相互呼應。
全站熱搜